体积较小、发展缓慢、症状轻微的翼状胬肉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仅需要减少紫外线、尘土、花粉等刺激即可。症状明显、发展迅速、体积较大的翼状胬肉需要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抗炎药物: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吲哚美辛、米索前列醇双氯芬酸等。可以用于局部滴眼,作用是缓解眼部异物感、眼红等不适。但本类药物只能够缓解不适,并不能治疗或者延缓翼状胬肉的生长。抗代谢药物[5]:主要包括了丝裂霉素、博来霉素、5-氟尿嘧啶等。主要采用局部注射的方式。作用是注射后可以使细胞死亡,翼状胬肉逐渐变白、萎缩。抑肽酶:作用是可以抑制翼状胬肉分泌的生长因子,从而减缓其生长。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翼状胬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术后仍有复发可能。当翼状胬肉反复引起眼部不适、视力下降、散光或者影响美观时,可以选择进行手术治疗[6][7][8]。翼状胬肉单纯切除+巩膜暴露术:主要目的是切除翼状胬肉,改善患者症状。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球结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完成翼状胬肉切除后,再移植部分自体组织,作用是促进眼球恢复,降低复发率等。翼状胬肉切除术+羊膜移植术:在完成翼状胬肉切除后,再使用羊膜移植覆盖在胬肉切除后的缺损区。物理治疗冷冻治疗[2]:主要适用于较小的翼状胬肉,目的是用零下 40 摄氏度的低温冷冻翼状胬肉,破坏其血管及组织,目前已不推荐使用。激光切除术[2]:主要适用于较小的翼状胬肉,目的是利用激光产生的热效应,破坏翼状胬肉血管,目前已不推荐使用。疾病发展和转归随病情进展,若症状明显或症状反复出现,或影响患者外观时,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会出现视力明显下降,甚至会失明;如果能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大部分的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能够治愈,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存在复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