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定义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改变,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心功能不全或心功能障碍理论上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伴有临床症状的心功能不全称之为心力衰竭[1]。
分类:
(一)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2]
左心衰竭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所致,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临床上较为常见。
单纯的右心衰竭:主要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左心衰竭后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负荷加重,右心衰竭继之出现,即为全心衰竭。心肌炎、心肌病患者左、右心同时受损,左、右心衰可同时出现而表现为全心衰竭。
(二)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衰系因急性的严重心肌损害、心律失常或突然加重的心脏负荷,使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衰竭或慢性心衰急剧恶化。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常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
(三)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收缩性心力衰竭,由收缩功能障碍引起心排血量下降并有循环淤血所导致,临床常见。心脏正常的舒张功能是为了保证收缩期的有效泵血,心脏的收缩功能不全,常同时存在舒张功能障碍。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心室主动舒张功能障碍或心室肌顺应性减退及充盈障碍所导致,单纯的舒张性心衰可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早期,收缩期射血功能尚未明显降低,但因舒张功能障碍而致左心室充盈压增高,肺循环淤血。严重的舒张性心衰见于限制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
(四)心力衰竭的分期与分级1.心力衰竭分期
1.前心衰阶段(pre-heart failure)∶患者存在心衰高危因素,但目前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最终可累及心脏的疾病以及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族史等。
2.前临床心衰阶段(pre-clinical heart failure)∶患者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为结构性心脏病,如左心室肥厚、无症状瓣膜性心脏病、既往心肌梗死史等。
3.临床心衰阶段(clinical heart failure)∶患者已有基础结构性心脏病,既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
4.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refractory end-stage heart failure)∶患者虽经严格优化内科治疗,但休息时仍有症状,常伴心源性恶病质,须反复长期住院。[2]。
流行病学: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发达国家的心衰患病率为1.5%~2.0%,≥70岁人群患病率≥10%[3]。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4]。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导致我国心衰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5]。
中医定义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的“喘证”“怔忡”“心悸”“心痹”“心水”“水肿”等范畴,其病名统一为“心衰病”[1]。
发病人群:
多发于老年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