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治疗
失眠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两大类,患者经常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部分患者还优先试验一些自助策略,但较多患者仍同时需要药物治疗综合治疗通常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
1. 心理行为治疗 从而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心理及行为因素,增强患者自我控制失眠障碍的信心。包括睡眠教育、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 、睡眠限制疗法 、矛盾意念法、放松疗法、生物反馈法、知治疗以及专门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等。
2. 补充/替代性治疗 包括锻炼、身心干预(冥想 、太极、 瑜伽、气功等)、操作及躯体治疗(按摩 针灸、穴位按压、反射疗法等)、物理治疗(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光照治疗等。
药物治疗
1.苯二氮卓类药物:帮助患者入睡或保持熟睡
常用药物:地西泮 、劳拉西泮 、夸西泮
2.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帮助改善睡眠
常用药物:右佐匹克隆 、佐匹克隆、唑吡坦 、扎莱普隆
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缩短睡眠潜伏期
常用药物:褪黑素缓释片,雷美替胺
3. 抗抑郁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帮助入眠
常用药物:曲唑酮、米氮平 、多塞平、阿米替林
4. 食欲素受体拈抗剂:阻断大脑保持清醒的化学物质
常用药物:苏沃雷生
用药原则
要遵循个体化,按需、间断、足量给药的原则,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超过4周应每月评估;动态评估;合理撤药;特殊入群不宜给药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中医治疗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将失眠分为心胆气虚证、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胃气失和证、瘀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七大类。每个分类均有其对应的主症和次症,应该及时前往医院就医,由医生面诊后选择对应的方药或针灸。
中医常见药物治疗
1.肝火扰心
临床表现: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泻热,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四肢倦怠,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
4.心肾不交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
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用交泰丸。
5.心胆气虚
临床表现:虚烦不寐,胆怯心悸,触事易惊,终日惕惕,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用酸枣仁汤。
中医针灸治疗
不同分类均对应不同的针灸方法,需要由专业中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并执行。
1.心胆气虚证:心俞、胆俞、膈俞、气海补法,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2.肝火扰心证:肝俞、行间、大陵、合谷、太冲、中脘、丰隆、内关,以泻为主,神庭、四神聪、本神、百会、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3.痰热扰心证:太冲、丰隆泻法,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4.胃气失和证: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内关、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5.瘀血内阻证:肝俞、隔俞、血海、三阴交,以泻为主,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6.心脾两虚证:心俞、厥阴俞、脾俞、太冲、太白、中脘、足三里、神门、神庭、四神聪、本神、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7.心肾不交证:心俞、肾俞、照海、太溪、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其他治疗
物理治疗
失眠的物理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电刺激、静电刺激等,如光照疗法、运动疗法等。 这些疗法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6]。
o疾病发展
对于短期失眠者,需要消除失眠诱因,避免短期失眠转化为慢性失眠。 失眠症状复发的高危时期是中止治疗后6个月,曾经发生过失眠的人群,再次发生失眠的可能性比普通人更高,应该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地预防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