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许多人用眼过度后会出现眼睛看近处看的清,远处看不清,视物模糊等表现,多数人往往不重视,以为没什么事情,无所谓,休息休息就好了,一直在将就,一直拖着,能不治疗就不治疗,但就是这样的心理,可能会让你的眼睛不知不觉的由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了。
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眼睛短时间内出现看近处看的清,远处看不清等视力异常的情况,可能就只有假性近视,这个时候大部分患者通过正确规范的治疗,视力是可以有效的矫正过来的,并不会发展到真性近视,但许多事情往往事与愿违,很多人对于这个阶段的实力异常,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症状不检查,也不治疗,最终导致发展成了真性近视。那究竟什么是真性近视呢?其实真性近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近视眼,严格的说是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屈光度未降低或降低的度数小于50度。根据近视的程度分类,可将近视分为轻度近视:<300度,中度近视:300度~600度,高度近视:>600度。目前临床上一旦确诊为真性近视是不能自愈的,只能用光学方法或手术方法矫正视力,或控制近视进展,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佩戴眼镜,如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也可行手术治疗,比如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
我国目前是近视眼大国,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近视患者多达6亿,几乎占据我国总人口数的一半。而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升高,且平均发生年龄逐渐减低、重度化日益严重。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达到53.6%,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14.5%。这是多么恐怖的一组数据啊!那导致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呢?该如何避免呢?其实导致近视眼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首先,环境因素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用眼姿势不正确:如看书时眼睛与书距离太近。长时间面对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户外活动少。工作或阅读环境光照过强或过暗。工作目标过于精细。其次,遗传因素如父母一方或双方均有近视的青少年,近视风险较大。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遗传作用更为明显。虽然遗传因素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干预环境因素进行预防,比如平时我们应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过度用眼,定期视力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治疗,为眼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2017)[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7,019(012):705-710.
2.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亢泽峰. 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学生与家长版)[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1,31(6):5.
3.杨培增,范先群. 眼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